多重人格与电影艺术–访谈著名导演李肖夫
在电影艺术的领域里,集结着人生百态。通过一部又一部的电影,李肖夫导演品味着并反映着各种各样真实的生活。在4月12日的面对面访谈中,李导用凝练的语言为大家剖析着电影艺术,且逐步引出了心理学的话题,2个小时的访谈竟令听众仍觉得意犹未尽。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摄影系-电影故事片摄影创作专业的李肖夫导演早在出国前就以“鬼才”摄影师闻名于影视圈内,他从事电影电视摄影及广告艺术的专业创作活动已超过二十年以上,作品数以百计。作为主摄影师拍摄的电影《RUN AWAY》曾两次入选世界顶级的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并在2001年荣获第54届CANNES国际电影节电影基金铜奖和2002年台北国际电影节银狮奖。他担任主摄影师的电影故事长片《刺青(TATTOO)》获得荷兰HUBERT BALS电影基金数字电影制作奖金并入围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又获得多个重要电影节的参展参赛的邀请。移民后,他先后受邀拍摄了《冬天》,《BOY》等几部独立短片,收到了广泛好评。沉寂多年后又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电影《寒假》即入围多伦多首届华人电影节并获得最佳导演奖。
电影就是讲故事
被问到为什么要报考电影学院时,李导谈到,他从小爱看电影,发现电影很有魔力,这么多人一起哭一起笑,于是喜欢上了电影,长大些自己订电影杂志并写影评投稿,有一定鉴赏基础。18岁时,在延安长大的他从西安的朋友那儿得知北京电影学院的存在,于是报考并考上了电影学院的摄影专业。电影学院在当时是竞争非常激烈的院校,两万多考生中只录取90个人。他感谢自己的恩师们在报考的两万多学生中选中了他,这个来自偏远山区的考生。他当时的班主任是张会军,现在是北京电影学院院长。班主任,系主任和几位教授等五六个人都非常欣赏他的考试表现,一起决定了对他的录取。艺术类院校的考试与普通高校不同,要考创作并面试,很多专业性强的东西。当时考完试,他的路费已经不够,还是找人借了钱买火车票回家。李导谈到,自己做电影这一行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他喜欢听故事,讲故事,小时候经常给妹妹讲故事,讲故事这种动力就让人想去拍电影,而电影最根本的定义就是导演用镜头在诉说一个故事。好的电影是非常真实的,让人全心投入情节,影响力非常强大。电影还是所有艺术里最具综合性的,包括导演,编剧,摄影,录音,美术等等各个方面,真实的再现生活,艺术地总结归纳生活中的很多东西。
电影业当年的困境
李导谈到,现在电影业很繁荣,但是在他97年毕业时电影就业很难,90多毕业生只有五分之一没有转行。他谈到做成任何事取决于几个方面,一是是否具备能力和天分,二是是否受过训练有经验,三就是是否能坚持。中国电影在97年左右处于低谷状态,政治气氛比较紧张,意识形态较左,电影审查非常严格,有很多限制,票房也相应很低迷,融资很难,投资者投资风险大,不愿意接电影。他自己毕业后写了五,六个剧本但是没有人接拍。他曾有位师兄的电影收到了多达200条的修改意见,电影被改的面目全非,这种情况令很多人放弃并转行,还有人只能拍地下电影,就是拍完了直接参加电影节,国外的观众看的到,国内观众只能观看所制成DVD碟片,DVD碟片的销售当年在国内还算有些市场。但近三年来,电影主管审查单位的意识形态逐渐开明,电影市场非常好,中国在2011至2013间年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市场,去年超过10亿的票房就有好几部片子,这同时也反映出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的转变。
电影取镜上的心得
在国内以“鬼才”摄影师闻名于影视圈的李导曾为多部电影担任主摄影师,在摄影取镜上独具心得。他是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学的是故事片创作。他谈到在电影制作中,摄影提供最直观感受,编剧导演提供构思,而故事,画面全由摄影师完成,所以摄影师非常关键人物,他把所有文字的,大脑中的形象变为一个直接可以感受的,直观的,荧幕上可以看到的画面。摄影创作是综合型考量,包括几方面要素:构图(景别,角度,润光,景深,画面空间的处理),光线处理,色彩冷暖强硬,运动和运动方式。他自己比较喜欢强烈一点的,整个画面造型感突出的,构图用光,色彩运动都讲究些的,这样对故事的核,对人物交待得比较突出,感染力强,观众看时感受更强些。当然摄影一定要根据剧本,根据导演风格来定,要和大家配合,不能割裂来谈。从摄影的艺术风格来讲,其实只要做的好,能感人,也就达到了目的。
做电影导演之后的理念
李导谈到,自己想拍的东西,是那种叫好又叫座的,有主题性的,对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精神有较好的表达,并有较好的故事的。电影有两个层面的决定性要素,一是电影工业,从剧本开始,到老板投资,艺术家参与,拍摄,到最后走上院线,观众买票,是一个完整流程,这个流程像培养一种生活方式,大家都看电影,电影才能生存,没有观众,电影就没有必要生存。另一个层面,是对普通观众的,电影需要为观众理解和欣赏,并且要有艺术性,有追求,有创新。好的电影,在工业上保证完整流程,进入院线去流通,并让观众去欣赏,感动,感受中国的变化,感受电影的魅力,提高生活的质量。不好的消极的东西,导演要去批评,积极向上的导演要去表现。现在电影成本很高,低了几十万,多了上亿,所以要重视观众,重视票房,对片子负责。判断一个电影好不好,一是故事讲的好不好,人物塑造的好不好,二是上院线观众爱不爱看。在故事上很讲究,同时观众还喜欢看,这就是是个好看的,感动的,给力的电影。
中西文化差异和移民心态
李导谈到,自己移民是通过偶然的机会,陪朋友去移民打分,结果被移民顾问顺带打分并促成移民来加。他觉得加拿大社会体系很好,互相制约,良性发展。西方社会以个人和个人发展为核心,人是最小细胞单元,对人尊重,独立性强,但家庭观念淡漠,重个人价值实现,西方科技实力强和这些有关系。在中国家庭是最小细胞,对个人的关照尊重比西方弱些,人要服从于家庭,有时为家庭会牺牲自己,这样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个人创造力受制约。针对文化差异,不能定义好坏,只有好和更好。被问及移民心态的问题时,李导谈到,中国移民以技术移民为主体,一般来加是因为对国内所处环境有所不满,想有所改变。来加后每个人遇到的问题,条件,困难不一样,每个人性格也不一样。有的人较积极,就容易适应,有些人较保守,内向,看社会总是看负面和保守的东西,就呆不下去。人活着要面对现实,自己都不完美,就不要苛求社会完美,社会的不足之处备不住还需要我们去弥补,所以无须抱怨。摆正心态,在哪里都过的很好,移民需要抛弃那种中国历史环境造就的自私狭隘的小农意识,在哪个国家都应该做一个积极进取的,乐观的公民。
中国电影在海外
李导谈到,世界三大电影基地,美国,印度和香港,美国在国际上有压倒性优势,印度和香港电影本土性强。在多伦多,中国电影没票房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在这个难得的华裔聚居地,他和加拿大电影协会的同事们正在酝酿中国电影节,把中国票房最好的电影请到多伦多,并邀请一些著名影星,满足当地华社对中国电影的需求。李导和他的同事们已在多伦多举办过两次国际微电影节,去年是和加华视讯及腾讯合办的。微电影是网络时代名词,播放载体灵活,观看灵活,有点像Youtube视频。片源丰富,观众群广泛。自家制作的家庭搞笑视频可以上传,也可以拍一部像正规电影的微电影。这种灵活的电影方式越来越受大众喜爱。
多重人格与电影艺术
当主持人问到导演或演员如何切换剧本角色和自己生活中角色的问题时,李导谈到,很多作家,编剧,导演,演员都有多重人格的问题。想象另一个人的生活,大多数人做不到。艺术工作需要想象力,多重人格就是其中一项要求,导演和演员本身有自己的经历,如不具备对其他人格的分析力,想象力,就很难做好这一行。多重人格是精神病理学家的一个名词。每个人身上其实都有很多种人格,只是自己意识不到。我们的意识每天在控制我们自己,我们从小到大都一直寻求如何定义自己,我是谁,需要参照物,一般情况下社会经历决定我是谁。在电影领域,表现另外一个人格就真的需要天赋,得具备想象力及超强的对形体的控制,呼吸,语言,眼神等技巧,这就上升为艺术,因为它不是用原生态的多重人格去控制一个角色,而是凭借超强的对艺术的理解,对技巧的控制进行再创造的一个行为。如果看到一个演员演的非常好,他一定有超强的可控的多重人格。有时演员太认真了会陷入角色,比如张国荣自杀,他们为演好角色放弃掉自己的人格,把所学的全部投入扮演的角色里面,还要达到很强的艺术性。所谓不疯魔不成佛,就是说不疯狂就不能进入到另一个人格里去。演员演得角色太多,精神会有问题,但是没进精神病院就说明都还是可控的。导演主要是用想象力潜意识去分析判断,导演把压力全部转嫁给演员,因为不给压力他就进入不到角色,人格始终游离,还是他自己,很多电影失败就在于演员。那些明星演员超强敬业,自信,也很不容易。艺术工作者,尤其是电影演员,要把导演的构思变成活生生的形象,需要付出旁人无法知道的艰苦努力。
最后,李肖夫导演为大家播放了他所执导的两部影片《草芥》和《寒假》的片段,并告诉大家,看电影,可以娱乐,可以休闲,但是要更深一步想一想,导演要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我们有没有接收到,这时才有可能真正看懂一部好电影。
李肖夫导演对电影艺术深刻的解析赢得了在场听众一致的掌声,大家提出希望为李导搞系列访谈或讲座。经李导同意,他所执导的电影长片《寒假》将于5月23日下午在文化中心进行全片播放,欢迎大家前来观看。
电影作为当今时代重要的沟通手段,可以使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强大的身心震撼,当我们也融入角色的时候,自身的多重人格也会被激发,与剧中人物同喜同悲。但是,在悲喜过后,我们是否能跳跃到导演的高度,考虑一下影片背后的思路和出发点?在那一点上,一定凝聚着一种深刻的人生领悟和坚定的人生理念。如果把我们的生活及人生也比作一部电影,我们是否能在做演员的同时,时不时跳出这部电影,以一个导演的角度去旁观自己,省察自己,调整修正自己的方向,成为一个可以自控的优秀演员,融导演与演员为一体,这种人生体验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才是最为重要和宝贵的。
文化中心在此代表所有听众感谢李肖夫导演的深刻讲解!
新天地文化中心宋艳供稿
·
该文章由 新天地文化中心 发布或推荐>> ·标签关键字:多重人格与电影艺术 – 访谈著名导演李肖夫 新天地文化中心 电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