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血管网织细胞瘤7例讨论分析

北美健康生活网-多伦多社区 youlife.ca 04-09 来源:携手健康网 健康评论()

血管网织细胞瘤又称血管母细胞瘤,为良性肿瘤,好发于后颅窝,约占颅内肿瘤的 1.5%~2.0%,多为囊性肿瘤,囊壁有瘤结节,此类型手术相对简单,治疗效果较好;但少数为实质性肿瘤,其血运极为丰富,手术全部切除较困难,复发率偏高。现报告一个家庭中3例,追查家族中的两代均经病理确诊为血管网织细胞瘤的共7例,对其治疗及遗传方式予以讨论。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患者女性,58岁。主因头痛伴走路不稳2月于199901月入院。查体:神清语利,双侧视网膜血管增粗,共济试验(+++),余未见异常。外周血细胞及内脏B超检查未见异常。25年前曾行小脑蚓部血管网织细胞瘤切除术,术后无明显后遗症。MRI示:小脑蚓部类圆形占位,肿瘤直径约4.0cm,幕上脑室扩张,后颅窝颅骨缺损。在全麻下行肿瘤全切术,因周围粘连较重,术中牵拉,术后未清醒。病理示:血管网织细胞瘤。

2:患者男性, 31(1的次子)。主因视野中心黑影伴构音轻度异常1月于200105月入院。查体:神清语利,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外周血细胞及内脏B超检查未见异常。MRI示:小脑蚓部、延髓背侧类圆形占位,肿瘤直径约3.5cm,脑室系统无扩张。在全麻下行肿瘤切除术,因与延

髓粘连较重,术中残余小量包膜。病理示:血管网织细胞瘤。术后行放射治疗。

3:患者男性,40(1的长子)。主因双手指麻本7年于200212

作者单位:050051 石家庄市中医院神经外科

月入院。查体:神清语利,双上肢浅感觉减退,无肌容改变。外周血细胞及内脏B超检查未见异常。MRI示:颈1~7脊髓增粗,颈1~2髓内串珠样空洞形成,颈2类圆形占位,直径约1.2cm。在全麻下行肿瘤全切术。病理示:血管网织细胞瘤。

该家庭中3例,亲代1人患病,子代无一幸免,且术前外周血细胞及内脏B超检查均未见异常,术后红细胞计数均较术前略有下降。

1.2 影像资料

1 MRI影像 例2 MRI影像 例3 MRI影像

1.3 家族资料

1.3.1 家谱图

1.3.2 肿瘤生长部位:肿瘤位于小脑蚓部3例,为女1、女2、男6;肿瘤位于脑干背侧2例,为男5、女7;肿瘤位于脊髓2例,为男3、男4

1.3.3 预后:女1、女7死于术中;3死于悲观厌世自杀;6死于术后严重并发症;2植物状态生存;4、男5无明显后遗症。

1.3.4 复发:女2术后25年复发,2次手术后植物状态生存;6术后10年复发,2次手术死于术后并发症。

1.3.5 其他:女8、女9均于17岁左右突然因病死亡,病因不详;10患右下肢血管瘤,手术切除痊痊愈。

2 讨论

血管网织细胞瘤为良性肿瘤,主要位于小脑半球(约占65%),其次在小脑蚓部(约占15%),还有的在小脑桥脑角,脑干和脊髓仅占8%左右。MRI是当前诊断血管网织细胞瘤的主要手段,肿瘤的部位,血流丰富的影像学征象及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显示的很清晰;DSAMRA可很好地观察肿瘤供血动脉。根据肿瘤的部位及特征性MRI资料,临床诊断一般不难,治疗以尽可能手术全切为原则[1],囊性肿瘤易于全部切除,疾病可以治愈;而实质性肿瘤供血丰富,难于全部切除,术后可行放射治疗。值得强调的是,在显微镜下先处理供血动脉,瘤体缩小后再沿肿瘤边缘分离,可提高全切率;术中不可穿刺活检或试图分块切除,以免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较大肿瘤,正常灌注压突破综合征(NPPB)是术后死亡的重要原因,术前供瘤血管栓塞或亚低温麻醉,可减少NPPB的发生;尽量避免遗漏瘤结节是减少复发的关键[2][3]

本病有遗传倾向,一家族中多人患病者时有报导,但由于多数病例缺乏详细的家谱调查,其确切发生率难以判断。从遗传角度分析,此家族表现为垂直遗传,其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当亲代之一患病时,其子代有50%接受该突变基因而发病。

家族性血管网织细胞瘤7例讨论分析


·标签关键字:家族性血管网织细胞瘤7例讨论分析 血管网织细胞瘤,分析

 

 

 

相关链接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北美健康生活网 版权所有(c)2016 youlife.ca 加拿大大多伦多社区健康生活咨询平台
技术支持:彩虹信息网络传媒 站长统计 YOU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