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俄在中亞的博弈態勢及其影響
北青網--北京青年報刊載北京大學中國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陸鋼的分析中美俄在中亞的博弈態勢及其影響的文章,內容如下︰
中美俄在中亞的博弈已經歷了近20年,各有得失,結局尚難預料。中美俄博弈主要表現如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反恐戰略的博弈。“9.11”事件後,美國以阿富汗反恐戰爭為借口,說服俄羅斯和中亞國家,允許美國在中亞設立軍事基地,作為支援阿富汗北約部隊的後勤基地。為此,美國在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建立了軍事基地。但俄羅斯很快醒悟過來,美國在吉的甘西軍事基地,不僅可援阿,也可制約中俄,該基地偵察機能近距離對中俄邊界敏感地區進行監听。從甘西基地起飛到中國新疆地區只有數百公里,到俄羅斯境內也就1000多公里。因此,吉“顏色革命”後,中俄說服中亞國家,堅決要求美國撤走在中亞的軍事基地。
其次是能源戰略的博弈。布熱津斯基曾經給美國政府建言,要求修建繞過俄羅斯的油氣管道到歐洲地區,這樣可以幫助中亞國家擺脫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增加離心傾向。2006年7月,在美國幫助下,終于建成“巴庫-第比利斯-杰伊漢管線”,成為中亞避開俄羅斯的一條重要管線。中國也積極參與中亞能源博弈,成為戰略買家。中國除了在哈薩克斯坦擁有諸多開發油田、購買原油的合同外,也與土、烏兩國簽訂購買天然氣資源的協議。中亞成為中國能源進口多樣化戰略的重要環節。俄羅斯也參與對中亞的能源供應控制,與哈、土、烏一起對中亞最大的天然氣管道“中亞-中央”進行更新改造。
再次是政治文化戰略的博弈。中亞國家脫胎于甦聯,深受俄羅斯文化的影響,官方語言是俄語,官員大部分曾接受過俄羅斯的培訓,俄羅斯的影響力不言而喻。但中亞國家獨立後,開始接受大量西方文化的輸入。美國花費巨資在中亞國家培植親美精英。美國不僅接受大批中亞精英留學、訪學,還在吉開設美國大學,建立各種非政府組織,宣揚美國的價值觀。中國近年來也比較重視與中亞的文化交流,例如在塔什干開設孔子學院,每年接受數百名中亞青年到中國內地進行培訓。
上述情況表明,中亞之所以成為中美俄博弈的關鍵地帶,主要是因為甦聯解體後,歐亞大陸心腹地區出現“塌陷”,成為地緣政治的真空地帶。中美俄在中亞地區都有利益交織,任何一方放棄博弈,都會削弱自身力量,增加對方籌碼,從而改變戰略力量的平衡。
自從甦聯解體以來,中美俄就開始在中亞進行多方面的博弈,迄今尚未結束。從博弈論角度看,中美俄的博弈並非單一性質,而具有雙重性質,也就是說,既有零和博弈,也有非零博弈,前者是消極的、對抗性的,不利于中亞地區的穩定;後者是積極的、合作的,有利于地區的穩定和發展。與其他地區相比,中俄兩國在中亞地區更多展現了合作的格局,兩國通過創立上合組織平台,成功解決了邊境劃分和邊界軍事互信問題,並且在共同反對三股勢力、促進地區合作和維護地區穩定的局面。而美國與俄羅斯更多展現了競爭的局面,某些方面甚至是零和博弈,但有時候美國與中俄在中亞地區也有合作的一面。
中美俄博弈對中亞國家的影響也有正反兩方面的效用。按照傳統的觀點,大國在弱小國家地區進行地緣政治的博弈,弱小國家必將成為犧牲品。但在中亞並未出現這種情況。中亞國家反而從中美俄博弈中獲取大量的利益,不僅維護了本身的政治獨立與安全,而且也得到了中美俄大量經濟文化的援助,從而提高了該地區的現代化發展水平。這主要是因為中俄奉行新安全觀,把中亞的繁榮與穩定看成是自己的戰略利益,因而在政治軍事和經濟文化方面提供大量保證。美國無法在中亞實現“民主改造”,因此只能改變策略,提高經濟援助,期待新的變化,這在客觀上讓中亞國家獲得實際利益。
中亞國家雖然國力薄弱,但也善于利用中美俄的矛盾,奉行平衡政策,與三方都保持友好關系,關鍵問題自己拿主意,因此既保持了獨立,又能從大國交往中獲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