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
早上七点从南昌出发,坐的是一个中巴车。快到婺源时道路开始起伏蜿蜒起来,可是开车的司机真是很厉害,整辆车好似过山车,不一会就有人抵挡不住,在一片抱怨声中司机才放慢速度。经过六个小时的颠簸后落脚婺源的紫阳镇。
婺源的景点很多,随便下来就有十几个,星星点点地散布在县城周围的几个镇里,各景点的交通不是太方便,路途倒不是很远,但是大多的路面不好,多为石子路,扬尘且不平。沿途可看得到修路的人群和新的路,好的路面是可以预期的。
婺源的景观有东面的人文和宗祠、北面的官房和古树,南面是以商房为主,各有特色。西面最有名气的是赋春的鸳鸯湖了,在那可以看到鸳鸯戏水。
婺源美景
思口镇的延村是看古建筑的好去处,明清时期婺源外出经商者众多,而且大多数是经营茶叶的,因此延村实际上是一个茶商的衣锦还乡的聚居地,为了光宗耀祖和体存自己的颜面,房子自然是含糊不的。
延村的房两边墙开很小的窗或无窗,名曰“风火山墙”,是不是为了防火而建成此形就不得而知了。在延村,据说下雨天,穿堂过室,从村头到村尾可以滴水不沾,由于没有遇到下雨天,不能亲身体验,到是憾事一件。由此可见房屋的密度之大,出现风火山墙也就不是什么风格,只是时事造物因地而生罢了。村中的房屋样式大都很相似。院子不大,院门常常偏在轴线一边,房屋有许多的圆弧的造型,表现了商人的圆滑?,屋中多有天井,四边的屋檐向内倾斜,雨水自然从四面屋檐流入天井,有说法为“四水归堂”,寓意为财源滚滚而来,我却有些“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感觉。在延村并不是家家户户都是古时的茶商,都是富足人家,除了房屋的大小有比较外,最重要的是在房屋的细微之处,墙上砖、房中柱、屏和门窗都是大显气派的地方,于是砖雕、石雕、木雕就大显神通,以精细的雕刻技法来炫耀富有。
延村格外的安静,我在其中便成了跳动的一点。
在路边看延村如一幅水墨画,真希望下雨,让远处的树林起雾生烟,白墙黑瓦有水的流动,在整幅画上加些泼墨的风格。
从延村向南行不远就到了思溪,步过一座廊桥才能进入,其风格和延村十分相似,看得出来这也是一个商贾聚集的地方。门楼屋梁处处精雕细刻。思溪的小巷比延村的还复杂,一会乱钻就迷失了方向,看过几个地方后才发现又回到了廊桥,哑然失笑,罢罢罢,离开思溪前举相机胡乱照了几张。
从思溪向北行来到清华镇,顺着半米宽的小道东弯西折来到彩虹桥,彩虹桥是一座很美的廊桥,给人一种清醇干净的感觉。木板桥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桥下水清如玉,在桥边的磨房有悠悠地转个不停的水车,河边岸上的石阶上有妇人洗衣洗菜,岸边的田里有农人精心地耕作。诗乡画境一般。
在磨房边可以清楚的看到河里地石头和鱼,值得一说的是鱼,婺源的很多河段是禁渔的,所以河中的鱼悠悠然地游动着,自得其乐,间或还可以看见红的鲤鱼,是不是婺源的荷包红鲤就不知了。在这碧水中两三只的红鲤和那种几百条锦鱼挤成一堆挣食比起来真是超脱很多,好似小家碧玉和浓妆艳抹的区分,碧水红鱼与红柱黑瓦的廊桥交相辉映,真是相得益彰。半依在水车边的栏杆上,心可以放松至极。
从磨房回头的河边还停有几个竹排,没有游人,可以放心地坐在上面,看着红柱黑瓦的廊桥,身上照着暖暖的阳光,夕阳下,丝丝的风轻轻地吹着,闭目就可以熟睡过去。还有三天就是国庆了,心想着远方的人是在购买东西还是已经收拾好了行装。
离了彩虹桥,沿青石板路,便进了清华古镇的老街。难得一见如此长的小巷,夕阳从两旁的灰黑色高墙上倾泻而下,白色的墙面已经随时光缓缓的流去,剩下的只有老人脸上般的沧桑,油光的石板是磨平的历史,心中的记忆又能在何时磨平消去。慵懒的阳光带着我斜斜的单单的影慢慢地移动在这古墙和石板上。
离开虹桥暮色已浓,星光未现时回到紫阳镇。
晚饭后在镇上散步,在卫校附近的沿河道上,一条很普通的街,可是感觉很别致,很亲切,倒不是它有什么有意思的东西,只是很像自己梦中的一条街,这街在梦中不止一次和父亲走过,如果将樟树换成榕树就宛如梦境一般。
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往沱川的理坑,路到清华镇后就变得很差了,一路辛苦地来到沱川。理坑的建筑相对要大气一些,是以几个官宅为中心延出的村落,其中的尚书第很是不错,在尚书第附近的一个农家碰到了一位老人,老人热情地将我招呼进屋,泡上了本地的高山茶,茶的色和形都不好,但是入口味甘,细细品味还是很上口的。和老人东一句西一句地闲聊起来,老人说他是尚书的后裔,尚书在家谱中是第十七代,他是第三十三代了。提起先人,老人的脸上露出了别样的神采,两眼在烟熏下也一动不动。是不是在努力地看透时空回到过去,回到尚书衣锦还乡的时代,体验那无比荣耀的辉煌。停顿了一会,老人带我爬上了二楼,指着一口大水缸说那是祖上留下的。这确实有可能,农村很需要水缸这类东西,破四旧能够幸免的估计只有它了。
接着老人将堂屋中的几根长凳一字排开,然后从里屋拿出一卷画,神秘的告诉我是祖上留下的宝贝,我心中暗暗揣测到底是什么呢?
画慢慢地展开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个篆字,其中“明”和“上”两个我还认识,心想该不会告诉我是祖上传下来的《清明上河图》吧。结果老人还真是这样说。我心中一沉,难道在理坑这样的地方还有这样的骗局?所有清爽的感觉被一扫而光。顺着老人所指,我不停地点头道是,心中却一直的等待老人的开价,看看他想骗多少钱。看完画,老人小心地将画卷好收起,并没有向我推荐的意思,直到起身告辞,老人也没有谈及钱的事情。走出他家,心中产生一个想法,它真是一宝,最少对于老人而言,其实是真迹也罢,赝品也好,只要老人有一美好的希望,依托的方式,其他的就不是很重要了。这时我才会心地一笑,好在刚才没有多言。
离开理坑,到了浙源。浙源有一个天龙塔,塔是不错,就是周围的房屋风格杂乱,使得一个天龙塔独一的立在那里,很是孤单,不,孤独。
从浙源经过查村到虹关,虹关是很不错的地方,村口有一巨大的樟树,号称“江南第一樟”。在虹关看到了此行最漂亮的窗雕,八幅八仙图,每一幅都很生动,可惜的是其中的一幅头被破坏了。
在村头的大樟树下碰到了一位老人,是上海市的退休工人,退休回乡。看着我拿着地图就耐心地询问我的行走方案,完后帮助我修订了方案,以上海男人特有的精细在我的地图上标注清楚,并且修正了地图上的一些错误,对于每一处的标注都再三地向我说明,生怕我听不明白。听着他用很糯的声音婉婉的唠叨,第一次感到上海男人的优点,没有因为唠叨而烦心,反而在心中涌起一缕淡淡的亲情,回味起母亲的唠叨来。
李坑是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确实很有特色和韵味,一座座小木桥,桥下碧绿的小河默默躺着,感觉不到河水的流动,静!
到了此处,所有的旅途疲惫都涌上来,感觉真是很累,只想让这宁静洗刷,深深沉入那一片白墙黑瓦中。很快找到了朋友介绍的朱良英家,家中没有人,但是房门是打开的,放下行李,找了一把凳子坐在院中的影下。戴上墨镜后光线变得更加柔和,最妙的是可以通过墨镜肆无忌惮地看河边来往的人。
下午,人渐渐多了,时不时地走过一群人,所有的目光和脸的朝向都随导游手中的小旗整齐划一,宛如木偶戏一般。脚步匆匆的农家人刚放下肩上沉重的谷担就开始忙着拉客住宿,南腔北调的口音已经淹没小村的宁静,带来了城市的嘈杂。河边的木亭前,一群头带面具,身穿草裙,手持木斧的男孩随着简单且怪异的节奏跳起了舞蹈,好似他们在学校课间的广播操。小村浮躁了,连河里的水也因为上游开闸冲洗河道而变得湍急起来。哦,明天是国庆长假的开始。
我要回家。
早晨。风很大,很凉,带着潮湿但清新的气味砸在脸上。我走在回家的路上。
·标签关键字:婺源:诗情画意 又见炊烟升起(组图) 中国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