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径中径(一)

北美健康生活网-多伦多社区 youlife.ca 05-30 来源:武术网 健康评论()

摘要: 武术网资料:释名 太极拳原名绵拳,又名长拳,又名十三势,又名小周天。其更名太极,不知始於何时何人。以上诸名,皆切合事实,良非偶然。绵拳者,因其著法,绵绵不断,而其体復以柔软如绵为原则,故名。长拳者,如 ...

武术网资料:释名

太极拳原名绵拳,又名长拳,又名十三势,又名小周天。其更名太极,不知始於何时何人。以上诸名,皆切合事实,良非偶然。绵拳者,因其著法,绵绵不断,而其体復以柔软如绵为原则,故名。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而劲断意不断,运用较长於他拳,故名。十三势者,综合拳势中各种动作,归纳棚履挤按採冽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势。分析言之,则每势之中,又皆须具备十三势之意。有一不具,则其势为不备。先哲恐学者徒重形式,轻忽实际要义,故以十三势命名。而十三势之名称,在一百餘手太极拳中,除进退外,学者欲求十三势之所以然,自非细心体验不可。至名小周天者,则係道家名词。

此种拳术,原出道家导引之法。道家工夫,有动静二种。静者为坐功。坐时,所守虽各有不同,而其功在呼吸则一,故名吐纳。动者为引功。引功亦各有所守,而意在周遍,故名导引。人之一身,纵有任(胸前)督(背后)脉,横有带脉。象法天地,纵横互转,周遍全身,为一小周天。后人误作小九天,则义无所取矣。斯亦因其内含之意命名,与形於外之动作无关也。

以上所举各名称,虽皆含义至深,名实相副。然或则微嫌隐晦,或则偏重外形,胥不及更名太极之至当恰好。太极之名,流传最古,在首创文字之时,古圣人以之象徵天地者也。其形为一圆,中以 S式之线,区分红黑。略具知识之吾国人,一望即能辩其为太极图也。红者,象徵乎阳;黑者,象徵乎阴。太极拳者,亦即每一动作之中,皆以圆为体,阴阳为用。所谓动静也,虚实也,刚柔也,开闔也,屈伸也,弛张也,存亡也,皆阴阳也。名异而实同也。

所有太极拳全部之动作运用,无在不以圆为体,阴阳为用。举长拳、绵拳、十三势、小周天等含义,以太极二字包括无遗。形於外者如此,藏於内者亦如此。运於全身者如此,触於局部者亦无不如此。命名之至当恰好,无过於此者矣。然时人有因此拳名为太极,而棚、履、挤、按、採、冽、肘、靠八势,古人有格於八卦之说,遂不察古人以离坎定方位之意,妄加穿凿,以易之象词,为附会之具。谓离为火,有炎上之象;坎为水,有就下之象。一若全部易经,专为太极拳而说法者。使学者几疑太极拳为神化之术,非精通易理后不能学,岂非自欺欺人之甚者乎。或曰:时人附会易理,持之有故,义似可通,何妨并存其说,俾好学深思之士,得於此中求得奥义,詎不甚佳。余曰:不然。一切拳术,皆应从实际工夫著手,岂口舌閒事。即阴阳二字,悟其功用,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然其所以运化之巧,虽以数十年研磨之力,犹苦难穷。时人所附会者,理论诚玄,於事实何补,徒以纷纷者乱人心曲耳。

至谓持之有故,义似可通,则一切技艺,皆通於道。佛言道在一切处,岂惟太极拳与易理可通。在进於道者观之,则一切与一切皆无不可通也。读予文者,幸毋震於虚声而遵循其不切事实之理论

用意

太极拳为内家工夫,学者之能成就与否,其关键全在知否用意。知用意则有成,不知则否。用意愈精,则工夫愈细密。先哲论著中,关於用意之指示,如:「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如「命意源头在腰隙」,如:「势势揆心须用意」,如:「意气君来骨肉臣」,如:「意气换得灵」等等,不胜悉举。用意之关係重大,从可知矣。惟学者不经传授,虽熟读先哲之文,仍苦不知用意次第。因太极之著法,与他拳迥异。他拳肘则为肘,膝则为膝,效用显露。学者易求其力量集中之点。每一动作,心目中皆得设假想之敌。拳术之动作愈简明者,练习愈易收效。因其用意所在,显然可见。如近世欧美盛行之拳斗,用意极简,成就极易。捨凭藉天然壮健之体力,加以锻练外,无所谓艺术也。太极拳则不然,力量集中之点,初无定位,其目的在能求於应用时,因敌变化。故於练习时,务令周身无一处非力量可集中之点。欲於用时能臻此境界,全在练时用意周密。惟太极之著法,既不如他拳之肘则为肘,膝则为膝。故第於每一著法之中,细求其棚、履、挤、按、採、冽、肘靠之方位而加之意焉。

如何是八者之方位,前章已言之。太极之动作,以圆为体。每一圆中可分析为四正四隅,即寓八法。进退顾盼定,亦同寓八法之中。非於八法之外,别有进退顾盼定也。例如棚、挤、靠为进,用右则左顾,用左则右盼。履、按、採为退,顾盼亦反於前。冽时可退可进,顾盼随之而异。至中定尤为十三势之主,不但十三势以中定为主,可谓一切法皆由中定而生。无中定则一切法胥无所附丽。譬之以规划圆,定点不栘,圆斯成就。若无定点,规虽在手,圆不能成。太极既以圆为体,则每圆中,必有其定点,毫无疑义。惟太极之用遍全身,圆亦遍全身。初学者,将以何法求每圆之定点。用简御繁之道,在先求一身中定之点。一身中定之点何在,则在腰间。太极拳之原则,为不用力而用意。故於每一动作之先,须注意腰部。体以规划圆之不移定点,然后发为各种动作。先哲论著中所谓刻刻留心在腰间,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所谓腰如车轮,所谓主宰於腰,皆明示中定之点在腰也。

至每一动作用意所在,则当就其形式仔细揣摩。因太极之形体,各师传授不同。有所谓大架子、小架子、新架子、老架子等等分别。动作极不一致,然其属於意者则无不同也。练时只须认真分析,进则为棚,为挤,为靠,或为冽,为肘。揣摩其意,并使之连续。退则为履,为採,为按,或为冽,为肘。就形体之近似,而加之意焉。唯此说法,乃就初学不知用意者勉强分析而言,使得有下手之处。若进一步言之,则每式皆含有十三势,进退顾盼不能拘也。初学者最好先求手之用意。两手分出宾主,仅注意主手,宾手随主手而动。

以上动作,虽皆主宰於腰。而用意不妨先求其在手者,因手之动作显著,应如何用意,尚易揣摩。略举二例,以概其餘。初学者,揣摩用意,未必适合。然寧可错误,不可无意。意随动转,变换自灵。先哲谓意气须转换得灵。乃恐后人缘外家拳练法,拳则注意於拳,肘则注意於肘,而忽略太极连绵不断之意。所谓动则变,变则化,亦是此意。学太极拳者,若不能势势揆其用意,即练习纯熟,亦不过进退周旋之属於外形者也。内家云乎哉!艺术云乎哉!

太极径中径(一)


·标签关键字:太极径中径(一) 径中径

 

 

 

相关链接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北美健康生活网 版权所有(c)2016 youlife.ca 加拿大大多伦多社区健康生活咨询平台
技术支持:彩虹信息网络传媒 站长统计 YOU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