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重新认识:汉文字与中华文化
2014年11月15日,文化中心汉语言学会以“汉文字演变与文化兴衰”为题的讲座吸引了不少听众,大家在宋国忠老师逐步深入的讲解中重新认识着我们熟悉的汉字,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揣摩着我们的祖先造字的用意以及对后人的启示。
宋国忠老师讲到:文字的含义,一种是存在于历史之中,第二种是存在于活的意识之中。存在于当前活的意识之中的文字含义,受限于目前社会世界观,价值观和习俗。民众只是用模糊的习惯和被灌输的僵化知识,来认识文字的含义,来体验生活。在这种文字含义的演变过程中,文化发生了断裂。文明的兴衰往往会通过文字反应出来,文字含义和体验的变迁,往往是受到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从文字的含义,我们会发现目前所处的位置,然后通过对比,来发现遗失的文化;通过发现过去,我们能建立根基;通过根基,我们能创造广阔的未来。
文字的本质文字的本质不是被逻辑定义的几个概念,而是来源于最基本的生命及其活动的体验。从这种体验出发,在汉文字的语境下,首先通过某种象形来指代这种体验。这种象形和纯表音文字体系不同,单个象形文字的含义往往更加直接和丰富。文字一旦产生,从体验世界进入意识概念世界,随着年代的变化,文字的含义也会发生改变,渐渐的人们只是记得文字的概念含义,而不是其起初的体验含义。即使是文字的概念含义,又会随着统治者的意愿和世界观,逐渐的被改造,从而更加远离其起点。这种后来被人为固定的文字概念,又通过教育体系,被灌输给民众。但是民众的基本使命是日常生活,而不是探索文化,最后,民众只是模糊的记住一些最基本的文字表面概念,一种被多层过滤和改造过的文字含义。所以目前活着的文字,只是当前文化的反应,很有可能与传统和文字本质毫不相关。人类只是活在很多破碎的历史片段之中,一种迷失的,不断上下颠簸的冲动和盲目之中。
比如我们不再用我,吾,余,朕等不同的自我指代文字,来表达自我,所以我们丧失了大部分的自我生命体验,现在只用外在的威猛“我”来指代自我。再比如察看/查看,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观测和判断方法,但是今天我们几乎将它们视为等同的概念。或者我们将“幸福”等同于英文的happiness,幸与福的深刻体验和含义被忘记了,只有民俗的娱乐层概念被继承下来。同样的,我们将精神等同于娱乐和意念,将道德等同于民俗和社会习俗约定,双音节词汇的阴阳,互补和递进等丰富含义被今天简单的日常含义所取代。这不是几个文字的含义改变,而是所有的汉文字都经历过几千年的过滤,遗忘,和转变。这样,传统中华文化的本质,无法通过文字重新活在现代华人的生命中。
传统文化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先祖,而是为了把破碎的整合起来,是为了超脱目前的狭小和局限,是为了理解和体验生命的整个过程,是为了提升生命和智慧,是为了进化和未来。复活中华文化的首要任务是复活汉字,复活汉文字的首要任务是从模糊的文字含义,过渡到文字的丰富含义和对其历史演变的理解,最后再通过理解和意识建构,回归到文字的深刻生命体验。但这种汉字复活本身,不能仅仅通过文字本身来实现,还需要通过书写和文体的实现。
书写和文体竖排的文字书写格式是民国以后,渐渐普及的。虽然祖先没有告诉我们,他们为什么采取竖写格式,但很显然,这种书写格式很容易帮助我们体验天地人的生命过程,一种在上下,天地之间的生命运作和展开。如果你静下来,仔细体会横写和竖写的过程,这种上下展开和左右展开,会给你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关于白话和文言,这是两种不同的写作模式,白话运动的初衷,是为了达到一种“我手写我口”的状态,更适合于对表层情绪和意识的直接表达,而文言更适合于对深刻思想和精神的表达。这两种表达都是需要的,文字不能只对学者和精神探索者服务。但是,由于激进的白话文运动,文言表达的道路被彻底抛弃了,在当今的汉语语境下,即使在学者和思想领域,我们再也找不到文言的杂志和著作了,并且我们不再习惯于阅读古文。这样,中华文化的脉搏停止了,其血管被切断了。白话,适合于快速的阅读和理解,但它也让我们满足于快餐式的文化,沉浸于表面的生命体验,而忘记了其深度和超越。文言并不是为了满足日常娱乐,而是通过深深的走入每一个活的汉文字,打开生命体验的大门,这种体验不仅仅是在精神方面,也是在理性和创造性方面。通过宁静去体验文言,通过内慧去体验文言,通过奇妙的象形去体验文言,通过意放去体验文言。这种体验不可能通过走马观花来实现,只有慢下来,走进去,通过满满的咀嚼和内省,去进入思想和精神的世界,这才是中华文化的道路。那些走入中华文化的人,回过头来,再通过白话去翻译中华之体验,以此在民众和中华生命之间,建立某种接口,从而让中华文化继续指导华人之社会和民生。当然,我们不必彻底恢复文言,抛弃白话,而是给各种文体和书写格式,以某种存在空间,扶持文言表达和竖写排版,允许其在某种特定的场合存在,同时,我们可以尝试摸索一种新的,介于白话和文言之间的模式,以便让汉文字之长处得到发挥,帮助中华文化建立一种畅通的表达方式。汉字简化在历史上,汉字改革往往被称为伟大的贡献,我们歌颂之,赞扬之。无论是秦始皇的文同书,还是现代的汉字简化,我们往往不能在赞扬的同时,深刻反省其背后的弊病。秦朝的文字改革,虽然将文字统一了,但它也是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消灭每个汉文字的丰富含义。比如六国文字的多样性,不只是对同一汉文字的不同形状展现,而是不同的群体对某种对象的的不同生命体验,虽然绝大部分字的形状是相似的,但其细微差别给中华文化带来了丰富的体验。形状的统一,是对丰富象形和体验的遗忘。不知道当时的学者对此是怎样看待的。
民国和解放后的汉字简化,是另一次大规模的文字改革。总体来说,从中华文化的角度看,汉字简化起到了破坏的作用,特别是一简多繁的问题。还有一些极其重要的汉字,被简化汉字替代后,其重要深刻含义,被彻底的遗忘了。这种遗忘不只是影响一代人,而是影响到子子孙孙。比如用胜代替勝,圣代替聖,听代替聽等等,这些文字所携带的几千年之智慧,永远在华人的意识中消失了。汉字简化的运作和倡导者,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思想意识的局限性,从而简单地用自己的世界观去简化千年的智慧传承,并且用这种简化萎缩的世界观,去限制自己子子孙孙的生命,这是简化汉字的问题。
当然,这不是说简化汉字本身是错误的,简化汉字需要慎重,需要通过集体探讨,征求各方面人士的意见,需要从各种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角度,来探讨简化方案。如果我们首先只允许一种思想流派存在,然后用一种狭隘的世界观来定下简化基调,最后把丰富多样的文化,裁剪为单一色调的灰色世界,这种简化模式的破坏性是极其巨大的。一个丰富的世界,一旦被简化为灰色的世界,华人后代就会以灰色,单一,和肤浅为正常,他们只能固守习惯,很难重新恢复其丰富性。所以简化汉字要慎重,文化的问题不同于建造房屋,看不见的文化往往需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过程去建立。
结语以上观点只是从辉煌的背面,去反思汉文字的历史。也许,汉文字的前景是光明的。这种光明取决于我们的选择,我们可以继续走过去的道路,继续简化汉字,改变汉字,将之变成某种拉丁文字,或者其他表音文字,只是满足于文字的表面机械逻辑含义和功能,从而彻底抛弃中华历史和传统。或者我们再次像三千年前的祖先那样,再次回到生命,回到体验,回到宁静和智慧。然后从体验出发,去重新挖掘文字,体验文字,表达意义,然后用这种新的生命,去弥补这个世界所看不到的景象,这样,我们不仅仅是回归传统,而是创造未来,将一种新意和超越带回到这个世界,从而引领华人之生命,这就是光明的未来。
这个时候,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等历史演变,会帮助我们认识中华文化,会帮助我们避免重复错误。历史是一丰富之矿藏,汉文字的意义也不仅仅是华人的,让汉文字对世界文明作出贡献,让汉字复活,让我们做一个承载汉字的,活着的华人,从而建立一个活着的华人社会。这就是祖先通过文字对我们的教导和期望,中华,宁静的生命之花;华人,坚守如此美丽生命的人。
感谢宋国忠老师对中华文化及文字的研究和发自肺腑的热爱,期待更多的华人重新审视汉字,复活汉字,让中华文化真正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之中。
新天地文化中心 宋艳供稿(讲座内容部分节选自宋国忠老师讲稿)
·
该文章由 新天地文化中心 发布或推荐>> ·标签关键字:让我们重新认识:汉文字与中华文化 新天地文化中心 汉文字,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