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记者的一位朋友苏先生刚从中国返回多伦多。他移民加拿大将近30年,已经是加拿大公民,半年前匆匆到中国动手术,如今又匆匆拖着病体赶回来。苏先生英文流利自如,不存在语言障碍,何苦要在退休之后这般“折腾”呢?他的经历,足以从一个侧面让人体会到在加拿大就医的“两难”:排队看病“等不起”、出国看病“呆不起”。
苏先生去年9月份在著名的玛格丽特公主医院(Princess Margaret Cancer Centre)做手术,切除了肿瘤,今年1月份感觉不适,随即联系家庭医生复诊,接受一项又一项的检查,结果证实病情复发,需要再次手术并化疗。但是,直到5月中旬,苏先生仍被告知需要等待手术排期,时间不能确定。情急之下,他决定和家人立即飞回广州自费求医。经过手术及7次化疗,苏先生尚未痊愈,又必须尽早赶回多伦多,因为加拿大安省公费医疗保险有规定:OHIP持卡人在任何连续的12个月内必须在安省实际居住至少153天,否则保健医疗卡作废;申请新的保健医疗卡至少需要等待3个月,其间的医疗费用全部自理。另外,出国时间过长,政府养老金的领取也会受到影响。苏先生飞来飞去,实属无奈之举。
在加拿大,新移民登陆3个月之后,就可以向定居地的省政府申请加入全民公费医疗保险项目,获批后将拥有一张该省的保健医疗卡(带有照片的磁卡),看病、诊疗、化验、透视、手术、住院等都可享受一卡通免费服务。然而,公费医疗保险并非“全能”,其不涵盖的项目包括:医院病房特殊服务费、电话费、私人护理费、出院后的处方药物、整容外科、针灸、心理测试、非常规医疗服务以及牙齿保健等。正是由于自费项目昂贵,所以人们在求职时,都非常看重招聘机构是否提供健康保险,最常被问及的保险福利是自费药(medicine)和牙科护理(dentistry)。
在加拿大看病,和中国的不同之处在于,除非急诊,根本不用去医院,而是先预约自己的家庭医生。加拿大的家庭医生网络遍布各个社区。新移民登陆后,可以按照政府提供的网站,查询每个家庭医生的办公室地址和其所能使用的语言,以及是否还有空位接受新病人开设病历。人们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家庭医生,预约、报到、首次体检、建立个人医疗档案。而家庭医生的诊所,有的位于街边,有的位于写字楼内,有的位于购物中心,如果不注意门上的医生名字,外观看上去与普通的办公室大同小异。很多医生着装休闲,营造的气氛轻松随意,与国内传统印象中的“白大褂”、“消毒水”相去甚远。
一旦有头疼脑热,加拿大人首先联系家庭医生,预约看病时间。家庭医生初步检查后,如果确诊为一般病症,就当即写医嘱、开处方(病人自行到任何一间药店取药,但药费自理)。如果需要深度检查才能确诊,家庭医生就会开体检单,或者转诊单,介绍病人去专门的体检机构,或者专科医生办公室进行下一步诊断。其间,各种化验检查必须预约,体检报告也需要平均2周的等待期,专科医生和入院深切治疗还要继续预约。轮候时间之漫长,为越来越多的加拿大人诟病。一份权威的调查报告显示:加拿大患者从拿到家庭医生开具的转诊单,到接受深度治疗之间的候医时间,全国平均约为19周,CT、B超等检查的全国平均轮候时间约为5周。个别项目如核磁共振,如果不是急重症,需要轮候将近1年。记者采访中,有新移民反映,曾因头疼或者肠胃不适预约家庭医生,但被告知,已有其他患者预约在前,最早的看病时间是1周之后。等见到家庭医生时,不适症状早已消失,医生就以“没有症状”为由不给开常备药,令患者哭笑不得。由于加拿大对处方药管理极其严格,没有本地医生的处方根本买不到药品,基本不存在“乱开药”的现象。反倒是,有钱也未必能买药。许多中国新移民,都会从国内带来 “小药箱”,以备不时之需。
苏先生告诉记者,自己的求医之路,令他对加拿大的医疗制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他并不否认加拿大卫生医疗系统的公正与透明,医生专业而亲切,没有“红包现象”,极少听说“医患纠纷”,但“看病慢”的根源在哪里?苏先生根据自己30年的加国生活经历,谈了切身感受。在加拿大,社会公平是传统价值观的基础。医疗公平关乎生老病死,更是社会公平的重中之重。为了维护公平原则,加拿大明确禁止私立保险购买被省政府保险所覆盖的卫生医疗服务,医疗机构都是公立性质,不存在私立医院或者“贵族医院”。在加拿大,医院大都是非营利性质的,它们的运作经费是由地方政府根据预算提供,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由私人慈善机构提供。医院的服务项目均属于社会保险范围,医院的服务都不能收费。医生的酬金以其服务内容为基础,由政府和医生协会通过谈判协议认定,医生不能对社会保险指定的服务项目收费。私人保险公司一般不经营纳入社会保险范围内的各项服务。医院以外的医疗服务,如家庭护理、家庭上门服务、牙医等,不属于社会保险系统,这些服务越来越多地被加拿大私人保险公司经营。对于加拿大居民来说,无论收入高低,都可以获得同等水平的基础卫生保健服务。即便是购买了商业保险的患者,虽然在病房等级、私人护理、自费药等方面有能力选择更高的标准,但在检查、治疗过程中的轮候期没有任何特殊优待。医院不会出现排队“加塞儿”的现象。
由于涉及海外就医,苏先生格外关注加拿大的医疗政策。加拿大现行的医疗保障制度是以国家财政负担的政府福利为主,它以税收作为医疗保险的后盾,每个公民均可享受必需的医疗服务。各地用于医疗保障的开支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的财政拨款,这批专款由地方政府按《加拿大医疗保障法》规定用于公民患病时免费住院和享受门诊服务,在国内或国外(仅限急诊或者意外)都能享受。苏先生虽然持有安大略省的保健医疗卡(OHIP),但他在中国的治疗不属于海外急诊或意外,安省政府不予报销任何费用。这一答复令苏先生倍感失落,虽然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但加拿大的就医“慢”让他不得不承受更多的压力,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经济上。
记者手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加拿大各省、区的医疗支出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递增,致使国家财政负担过重,不能保障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费用。许多医院的医疗诊断设备还停留在20年前的水平,效率明显不高。另外,政府监管不力,漏洞太多,资源浪费比较严重。比如,一些患者不愿意排队轮候,为了图快故意夸大病情看急诊,推迟出院时间等,都在增加公共事业领域的负荷。加拿大人口老龄化明显,医疗保健需求增加,目前加拿大65岁以上老人的医疗费用已经占到了加国医疗总开支的50%。从1990年至今,加拿大药品价格上涨了十几倍,在医疗开支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这些日益突出的供需矛盾,造成加拿大患者候医时间越来越漫长。
该报告援引一位医疗政策研究专家的评论说:尽管加拿大是发达国家中政府对医疗投入最多的国家之一,但加拿大人却需要经过最长的等待时间才能享受到医疗服务,这是一个尴尬的事实。他建议:首先,将以往以医疗机构为单位的资金划拨机制改变为按患者就医情况划拨资金的机制,鼓励医院吸纳更多的患者。同时,允许私立医疗机构参与其中,加强竞争,从而提高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其次,鼓励民众购买医疗保险,并允许医师同时在公立和私立医疗机构间提供服务,以此扩大医疗服务覆盖范围。最后,在年度预算允许的范围内实行全民医疗保险费用分摊制度,使患者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医疗资源。
在加拿大,各种医疗制度改革的呼声从来都没有停止。建议很多,但雷声大雨点小。基于社会平等价值观建立起来的庞大医疗系统,完成任何一个转身都非易事。就医轮候时间只是一个侧面,而整个加拿大医改,怎一个“慢”了得?
·标签关键字:加拿大现行的医疗保障制度之我見 加拿大,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