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自古至今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简短的对仗明快凝练地表达出人的心境,意境,情境。1月18日,对中华文化和历史有着深入研究的谷亚川先生在文化中心的文化沙龙活动中为大家带来一场精彩的对联评论与欣赏,引起了大家热烈的讨论。
谷先生从对联的起源开始讲起,展示了各个不同朝代直到当代的各种对联并加以评论。对联又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以“对联”称之,则肇始于明代。 它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郁垒”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中国第一幅对联是五代后蜀主孟昶所题:“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那时还是题于木板之上。到了明代,人们才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现代所见的春联。
随着时代的变迁,总有相应的对联内容产生,比如明代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建国初期的对联: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等等,都反应了时代的气息。
还有很多对联的内容反映了人的心境,比如: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显示的是人文内涵。谷先生进一步谈到,其实文化就是生活,就是生活品质的来源。只有钱没品质,生活质量不会高。人是有灵性一面的,是相对于动物的人性。有些人单纯追求名牌,说明人文修养不够,没有能力从内心提高生活品质,只有追求外在。人有了精神追求,不但自己生活会更好,社区整体也会得到提高。纵观当今中国社会,文化中优秀的东西丢失了很多,虽然市场经济是个方向,但是有一句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如果丢了,就会乱象丛生,失去平衡。
展示了一幅山静松声远,秋清泉气香的书法墨迹对联之后,谷先生讲到,对联是中国的语言,书法和意境的有机结合,是一种整合之后的美,小小对联,其实是浓缩了的中华文化。随后展示的一幅长联:“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使人的心情随诗句飘回云南滇池美好的风光,接着又感受到了朝代更替,如烟消散的繁华以及最后冰凉的一枕清霜,让人不由得感慨万千。谷先生谈到,中国历朝历代的更迭,最后总是一幅凄凉景象,总是会归到几杵疏钟,两行秋雁。似乎只有这些才是永恒,不知中华民族何时能跳出这个循环,让正道的东西长久存在,万世不灭。
在对联欣赏的最后,谷先生谈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问题:在西方环境中教育孩子,一定要教导人文,公共教育只教知识,老师没有人文教育的责任,所以家庭是义不容辞的,要注重孩子的人文教育,对中华文化越了解,孩子就越有自信。中华文化绵延几千年有其原因,文化本质不输于任何文化,我们要知道中西方文化各自的特点,融汇贯通,教给孩子。孩子有了修养,人文精神丰满了,生活品质就会丰满,并受人尊敬。中国社区文化活动水平其实别的族裔差很多,文化内涵不深。在西人看来,中国人似乎只为赚钱,只为下一代,生活没有快乐指数。就像我们父母常说的一句话:“我全为了你”,没有一代是追求真正的幸福,都是为了下一代。这不仅给孩子压力很大,也是自身的一种悲哀。
大家对谷先生的讲解和评论纷纷表示同感,这次对联欣赏给大家带来的不仅仅是文化艺术的展现,也是一次对历史和社会种种问题的深刻反省,活动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文化中心在此代表所有听众向谷亚川先生的讲解表示由衷感谢!更多文化中心活动请见网站: www.xtdcc.ca。
新天地文化中心 宋艳供稿
谢谢!欢迎大家参加文化沙龙的活动!
宋艳新天地文化中心 秘书长兼活动策划
·
该文章由 新天地文化中心 发布或推荐>> ·标签关键字:浓缩文化,贯穿历史 - 小小对联意味深远 新天地文化中心 对联,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