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唐人街一瞥
在英国主要的大城市里,你会发现唐人街几乎是每个城市的必备品。伯明翰、曼彻斯特、纽卡斯尔、格拉斯哥等城市皆有唐人街,但规模却比伦敦要小得多。
伦敦唐人街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它如今位于伦敦最繁华的地段,紧挨在娱乐和夜生活中心SOHO区的旁边。伦敦唐人街规模并不算大,由一条大街和几条横街组成,距女王住的白金汉宫、首相官邸所在的唐宁街以及鸽子广场都不远。它的3个主要入口处都立有牌楼,上有“伦敦华埠”、“国泰民安”等字样,颇具民族特色的牌楼已经成为伦敦唐人街的三景之一。其它两景分别是立在爵禄街街心石上的石狮子和新港坊的凉亭。唐人街是伦敦的热门旅游景点之一,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旅游者到访伦敦唐人街。但在这些热闹街景的背后,这个相对独立的华人社群,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这或许是观光旅行之外,最有意味之处。
新大陆留学生到来的影响
唐人街是华人的商业和服务业中心,也是就业的主要场所,因此是华人之经济来源。在原来的伦敦唐人街里,住的大都是20世纪60年代后从香港来的华人,他们从事的也是传统行业,如餐馆和洗衣店等。
华人社群和任何的移民社群一样,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体。餐饮业是华人从华人社群、华人经济体以外获得经济资源的主要行业,似乎可以这么说,洋人的钱从餐饮业流入华人的手中,然后华人有了这笔钱,便可以支持自己的零售业和服务业,如理发、美容、卡拉OK、法律、旅行社、学校等等。餐饮业的来源显然很大程度是洋人,但也有不少来自华人自己,而零售业、服务业,则基本上主要面对华人自己,乃是华人为自己社区服务的行业。如果说华人社群有什么基本的支柱产业,那么显而易见,就是餐饮业。若餐饮业入不敷出,那么华人社群的经济就难以支持下去,至少对老一代移民而言。
伦敦唐人街集中了大量的华人餐厅,15分钟就能走完的街区里汇聚了80多家中餐馆。此外还有食品超市、书店、理发店、律师楼、会计师楼、中医诊所、纪念品店、旅行社等等,以满足当地华人之生活各方面需要,成为一个完整的小经济体。有唐人街这样经济体的存在,华人在就业上便有了相对优势。根据英国多次社会调查显示,华人的就业率总是在所有民族中最高的。
近年来,大量的大陆留学生进入英国学习,成为英国最大的海外留学生来源。这些留学生在生活上极其依赖唐人街或唐人店铺。他们现在成了几个大城市唐人街经济来源的主要力量:餐饮、零售、服务业,都被这些留学生的消费力量带动。比如原来的超市食品是以南方人为主的,现在则增加不少北方品种,如冷冻饺子、馒头等。餐馆更是不必说,川菜馆、小肥羊火锅、东北一家人等外地菜长驱而入。原来一直以香港人为餐馆服务员,现在也纷纷被年轻、会英文的留学生取代。而一些新行业,如旅游、中医药、留学咨询业,更是新移民的天下。我们甚至可以估断,伦敦等地唐人街的扩大、发展,都是和大陆留学生增多相关的。大陆留学生为华侨提供了新的,而且是十分重要的经济来源。
经济体内的廉价劳工
唐人街盈利的一个主要办法,便是使用廉价劳工。由于来自香港的廉价劳工已是历史,那么唐人街内餐饮业就需要新的劳工来源。他们很幸运地找到了,那就是来自福建的偷渡者,这些福建人构成一个相当不小的廉价劳工群体。从农村通过蛇头偷渡出来,做中餐馆底层杂工2-3年,大厨3-5年,再开一个外卖店,然后再图新的发展,这是90%英国福建人发展的模式。他们大多文化水平不高,不懂外语,基本生活在福建人的圈子里,但普遍非常肯干、能吃苦。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多数福建人已经度过了做餐馆杂工的阶段。相当一部分进入收入稳定的大厨阶段。唐人街的行情显示,福建人已经不是最低工资一族。据同乡会估计,8万福建人中,做到外卖店以上的人已近30%。目前福建人已经掌握了英国2/3的中餐外卖店,并且还在发展。华人的室内装修行业也以福建人为主,但福建人只是打工,最多做到分包项目的小工头,真正工头是香港或马来西亚华人。
原来一直以福建人为餐馆服务员,现在也被年轻、会英文的大陆留学生取代。他们因为经济问题,往往需要寻找临时工作机会,打工赚钱。大陆学生人数多,劳动力丰富,供不应求,老板可以随意选择,挑最好的雇用,然后把工资压得非常之低。对大陆学生来说,能找到工作便已不错,如果不想干,老版马上请走,外面还有无数的人排着队等着来干。因此,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筹码:no bargain power at all!现实仍是残酷。
小经济体之下的封闭
华人移民选择在进入一个社会时,往往选择一同居住,建立所谓的唐人街,试图以集体的力量来克服单一个体的弱势:所谓的人多势壮。但这种小经济体和小社区,实际上妨碍它的个体融入主流社会。唐人街成了一个独立于主流社会的小圈子,一个人的就业、生活服务和娱乐,全部可以在唐人街里得到:出门有中餐馆,购物有中国超市,无聊时还可以看看中国电视连续剧听听乡音,音像店里架子上摆放的全是国内热门连续剧。因此理论上不需要会说英语,也可生存。无论是定居了多年的老移民还是新移民,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法律上已经成为“英国人”,但他们还是习惯于躲在唐人街中,不闻唐人街外的天下事。
“中国人更多是躲在唐人街中”,这已成为一个定势偏见。但其中有一定的真理成分。就英国人而言,对华人的印象就是中餐外卖、唐人街和春节的一点舞狮庆祝活动。除此之外,在主流媒体上,难以看到华人的身影。相反,印度人、孟加拉人、巴基斯坦人、西印度人,都已将自己文化之一部带入主流社会,确实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文化融合。在媒体上,这些民族也频频露面。相比之下,英国的华人除了在唐人街以外,几乎是一个看不见的民族(留学生除外,他们不属于英籍,而是短暂的外来客)。在政治参与中,我还没见到过华人议员(但是我听说过有华人竞选成功,进入地方政府的),没有任何代表自己的声音;华人既然对社会参与都那么不积极,或者说,都那么顾虑,那么要参与到政治中就更困难了。在代议制民主中,只有积极参与,或者成立利益集团,或者直接进入政治,才能为自己的利益服务,而消极的态度是难以为自己取得权益的。
在华人的意识中,“根”的概念似乎要比其他国家来的移民强烈得多,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华人融入主流社会,一些人始终固守在东西方之间的狭窄地带里。于是,唐人街,也就成了独立于英国社会之外的一座孤岛。
背景阅读:
伦敦“中国城”地处伦敦的SOHO地区,伦敦最繁华的牛津街和摄政街在此交错,英国人把这块方圆不足1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称为“中国城”,又曰“唐人街”。伦敦最早的华人聚居点是莱姆豪斯(Limehouse),早在1800年代初期,一些来自中国华南地区的劳工和水手就流落伦敦,在船厂区落户。到了20世纪初,聚居于当地的越来越多的华人主要视邻近船厂区的华裔水手为顾客。后来当地渐渐变得以合法鸦片烟馆和贫民窟而出名。直到1934年,这一区域被拆卸,但现在这里仍有少量华裔年长者居住。二战之后,随着中国餐饮逐渐受欢迎以及香港移民的大批涌入,爵禄街一带开始出现众多中国餐馆,一些从船厂区搬来的业主不断向当地其他族裔顶让商铺,后来华人势力逐渐占据了爵禄街一带,开始被视作“唐人街”。不过伦敦唐人街至今没有被正式的行政边界。1985年,伦敦政府正式承认“伦敦华埠”为唐人街社区,已故戴安娜王妃还到唐人街进行了访问。20世纪90年代,伦敦唐人街陆续吸引了一些来自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的移民,他们也在附近一带开设餐馆,就这样,唐人街一步步发展成为一个以华人为主的亚洲裔多元化社区。
·标签关键字:唐人街 一座独立于英国社会的孤岛(图) 唐人街,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