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功效

北美健康生活网-多伦多社区 youlife.ca 12-03 来源:本草道中药网 健康评论()

泥鳅(Ni Qiu)

【英文名】 Oriental weatherfish

【别名】鳛、鳅(《尔雅》),鳅鱼(《本草拾遗》),和鳅(《泉州本草》)。

【来源】为鳅科动物泥鳅、花鳅、大鳞泥鳅的全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Gantor)2.Cobitis taenis Linnaeus3.Misgurnus miolepis (Gunther) 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后,除去内脏,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泥鳅,体细长,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头小。口小、下位,马蹄形。眼小,无眼下刺。须5对。鳞极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侧线鳞116-170,背鳍27,臀鳍25-6。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全体有许多小的黑斑点,头部和各鳍上亦有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膜上的斑点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其他各鳍灰白色。

花鳅,体长4-12cm,为体高的6-7倍,为头长的4-6倍,头很侧扁。眼间隔狭窄。吻颇长,眼小,侧位而高,有小而直立两叉须。鼻孔近于眼,背鳍无硬棘,始点为腹鳍前上方,胸鳍不达腹鳍,腹鳍不达臀鳍。尾鳍圆形。侧线完全。鳞很小。背部及体侧各有较大黑斑点一行,另有三行小点于体侧上部,尾鳍上方有一明显黑点,背、尾鳍有几条黑斑,头上有许多小黑点,有条黑纹由吻达眼。

大鳞泥鳅,体长而侧扁。体长为体高的5-6.2倍,为头长的4.7-6.2倍。头长为吻长的2.1-2.8倍,为眼径的4.1-8.1倍,口亚下位。须5对,最长1对口须末端达鳃盖骨后缘。鳞埋于皮下,侧线鳞102-107。背鳍26,不具硬刺。臀鳍25。尾柄较高,具明显的皮褶棱。胸鳍距腹鳍很远。尾鳍圆。肛门位臀鳍起点前。背部及体侧上半部灰黑色,侧下半部及腹面灰白色。背鳍、尾鳍具黑色小点。其他各鳍灰白色。

【生境分布】

喜栖于静水的底层,常出没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底层富有植物碎屑的游泥表层,对环境适应力强,天气闷热时浮出水面呼吸,水干涸则钻入泥土中一般冬雌性成熟。6-7月产卵。杂食性。我国除西部高原外,其他各地均有分布。

喜居于泥底水质较肥的浅静水中,以高等植物叶片为食。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江苏、福建等地。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江苏、福建等地。

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渠江及其附属湖泊、水体之中。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渠江及其附属湖泊、水体之中。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入脾;肝;肾经。

【功能】补益脾肾;利水;解毒。

【主治】脾虚泻痢;热病口渴;消渴;小儿盗汗水肿;小便不利;阳事不举;病毒性肝炎;痔疮;疔疮;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100-250g;或烧存性,入丸、散,每次6-10g。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调敷,或生品捣敷。


·标签关键字:泥鳅功效 利水,解毒,补肾

 

 

 

相关链接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北美健康生活网 版权所有(c)2016 youlife.ca 加拿大大多伦多社区健康生活咨询平台
技术支持:彩虹信息网络传媒 站长统计 YOU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