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可以算是老年人中的常见现象了,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有近50%的老年人被睡眠问题困扰。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睡眠时间也会逐渐减少,入睡时间延长,熟睡时间缩短,易早醒,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但有些老人却经常性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早醒,有的甚至彻夜难眠。长此以往 ,会对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的功能造成不良影响,严重损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失眠原因:生理+疾病+心理
由于机体的正常老化和脑功能的日益衰退,老年人的醒觉—睡眠节律的调节机能受到损害,从而缺少深睡眠和快波睡眠,浅睡眠状态相对增加。他(她)们通常是夜间睡眠减少,睡眠过程不连续,多次出现短暂的觉醒,睡眠效率降低,白天疲乏,爱打盹儿,严重者甚至表现为睡眠昼夜颠倒。另外老年人还常伴有脑血管硬化、脑血流阻力加大、氧及营养素的利用率下降,致使脑功能逐渐衰退并出现某些神经系统症状,如记忆力减退、健忘、失眠,甚至产生情绪变化及某些精神症状。
进入老年期以后,全身性疾病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诸如冠心病、肺心病、肺气肿、糖尿病、颈椎病等,这些疾病都可严重影响睡眠。脑部病变如脑溢血、脑梗塞、痴呆、震颤麻痹等也是睡眠障碍的重要原因。此外,中医认为人进入老年后,肾气不足,膀胱气化无力,夜间小便次数增多,也会影响老年人的睡眠。近些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成为另一热门话题。“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是一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是指在睡眠时反复发作的呼吸浅慢或暂停(多在仰卧位发生),即每晚6至8小时睡眠中,呼吸暂停反复发作大于30次,在临床上表现为典型的夜间睡眠打鼾及呼吸不规律,白天过度嗜睡的症状,因此很容易被临床医师当作是普通的失眠问题而长期被忽视,由于SAS还可导致低氧、高碳酸血症,严重时甚至发生酸中毒,并导致和加重呼吸衰竭,危及生命,因此老年人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切莫忽视。
睡眠不仅是一种生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医学中关于身体疾病的诊断只能解释三分之一患者的不适;另有三分之一疾病的形成,既有躯体上的原因,也有心理上的原因;在余下的三分之一的病人中,则找不出与症状相对应的身体疾病。大部分心理原因引起身体症状或者疾病的患者,是在经过平均7年的各类医生的无效治疗后才采用心身治疗的,可见心理疾患对人身造成的伤害不容小觑。对于老年人而言,退休以后的精神状态和在岗时不可能一样,由于生活上的空虚导致思虑加重,子女们对老人的评价通常是“操不完的心”,如果是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同志,常常出现心理落差而呈现抑郁状态。有些老人会在遭受某种应激事件后出现暂时性失眠,一旦问题解决即可恢复正常,但有些老人意志和自我调适能力不足,不能及时处理问题或处理不当,使失眠持续迁延,最后失眠反倒成了他(她)们的压力因素。
对抗失眠:锻炼身心,不靠药物
很多人在失眠时选择服用安眠药,因为它是快速解决睡眠问题的“捷径”,长此以往不但产生身体依赖,更严重的是产生心理依赖,然而睡眠应该被当成一种习惯来慢慢培养,急功近利地想要达到疗效往往适得其反。由于老人的胃肠对药物吸收慢,吸收后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也进行得较慢,容易在身体内积累,所以老年人只能临时性地服用安眠药,以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多数老人的失眠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无需药物治疗,可通过改善睡眠习惯和进行心理调适来达到目的。
老年人要自行制订一份作息时间表,每晚按时睡觉,如果有午睡习惯以30分钟左右为宜。很多老人喜欢坐在床上看报纸、看电视,建议失眠的老人把床只当作睡眠之用,其他活动可在沙发、坐椅上进行。卧室要安静,要足够暗,因为黑暗可以帮助、促使人睡眠,可以挂一些厚重的窗帘,不但能阻挡光线,还可降低噪声,但在睡前20分钟应将卧室充分通风,保证空气清新。老年人可以适当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如散步、遛鸟、打太极拳等。也可积极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如书画比赛等,以开阔心胸,陶冶情操。邻里之间的老人可以结伴出行,互相交谈,共同娱乐,使生活丰富而充实。
中医认为,失眠是“肝肾阴虚,脑髓空虚”所致,以“肾气肾精亏虚”为其基本病机,所以临床主要以滋补肝肾、益精健脑、安眠补身、滋阴潜阳来调理失眠。可食用小米、红枣、百合、龙眼等。推拿治疗以健脾安神为原则,可在睡前推背、捏脊、触腋、摩腹等。睡觉时可采取右侧卧位,既不压迫心脏,也能减轻脊柱压力。睡前一小时喝一杯牛奶效果堪比安眠药,牛奶的蛋白质中含有人体必需的色氨酸,它能促使大脑神经细胞分泌出一种使人产生困倦感觉的血清素(五羟色胺),使大脑思维活动暂时受到抑制,产生睡意。
老年人由于阅历广泛,经历繁多,但又生活空虚,常出现“心事重重”的状态,子女不但要丰富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他(她)们的内心世界,人到老年,有相当一部分疾病是由于心理原因造成的,因此,请给予老人们多一些交流、多一些关怀。
·标签关键字:老年人失眠 身心调节很重要 老年人,失眠,身心调节